心育宣讲微课3:你的认知会骗人
课程开始之前,我们一起做个游戏——鼓掌;跟以往鼓掌不同的是,你可以预估一下,一分钟最快速度你能鼓掌多少次?请记住这个数字;接下去呢由大家现场测试一分钟,数数我们能鼓掌多少次?
在这里老师仿佛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自己拍手次数的诧异~是不是与自己预想的结果不同呢?生活中其实很多事情也会与我们所想的存在差异,我们的客观经验也会“欺骗”自己。
1967年塞利格曼的经典性习得性无助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子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卧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做成的事情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但可能会因为我们的归因,而使得我们忽略了客观原因的存在,被我们以为真实的客观经验所欺骗。认为根据经验看,这次的考试不成功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不好的,是学渣;而忽略了影响这次考试的其他原因,掩盖了我们可以突破改进的方向,让我们不再愿意主动的求助、做一些尝试性、实验性的努力。习得性无助现象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当他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的心灵偏差。
听到这里,希望大家跳脱出自己的思维定势,尝试给自己做一次“新”归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