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发言:文明素养伴我成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高二(12)班的仇瑀珑,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文明素养伴我成长”。
提到“文明”,大家的脑海中首先会浮现出什么?是不随手乱丢垃圾?还是见面时礼貌的问候?抑或是认真遵守每一条交通规则?如此看来,“文明”一词所涵盖的范围极广,它的定义也因此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那么,要想真正的做到“文明素养伴我成长”,就必须理解“文明”一词的内涵。
一直以来,对于人类文明起源的标志,存在着诸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工具,有的则认为是首饰。但在这其中,最令我赞同的,还是“人类之母”玛格丽特·米德的观点。米德将一块数十万年前断裂而又重新愈合的人类腿骨视为人类文明之发韧。因为在自然界中,腿骨断裂无异于被宣判了死刑,而这块愈合的腿骨正表明受伤者得到了同伴的悉心照顾。这也正体现了“文明”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这个角度出发,“文明”行为即为关怀他人的行为。不随手乱丢垃圾,反映了对环卫工人的关怀;见面时礼貌的问候,传递出对被问候者的关怀;认真遵守第一条交通规则,折射出对道路上第一个人的关怀。诸如此类,“文明”由关怀而发,以关怀为终。
那么,要培养文明素养,就必须培养关怀他人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学会关怀弱者。学会关怀弱者,是人类向文明迈出的一大步,因为这意味着人类摒弃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向处于劣势的个体伸出关怀的援手。上海市民政局近日发布公告,将对丧失行动能力的人群给予上门评定残疾等级、办理残疾证的服务,正体现了关怀弱者的原则。然而,当今社会上仍不时出现歧视、偏见的行为,因此,关怀弱者应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做起。
许多情况下,“文明”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是否关怀他人,更在于我们如何关怀他人。为了更好地关怀他人,我们就当培养“共情力”。“共情力”,就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在我们与对方“共情”,深刻认识到对方所处的背景后,才能根据实际选择关怀他人的最佳方式。西安某餐厅老板推出专门为困难群体准备的免费晚餐,却别出心裁地将其命名为“A套餐”,使受助者在接受救助时不会尴尬。这不仅实现了对他人的关怀,还维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无数网友为之点赞。由此可见,“共情力”不但促进了文明行为的发生,并使文明行为更合适、更恰当,从而更容易被受助者接受。
当然,关怀的对象不应仅仅局限于一个人或一类团体上。我们应当将格局放大,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集体和社会。这里,“关怀”就体现为“给予”,我们凭借自己的才能、力量,为集体服务,作出贡献,将“关怀”洒向每个人的心田。我们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区、公益机构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也正是“文明”的体现吗?
或者,我们可以将视野扩大到整个人类。21世纪的文明交流互鉴,以平等、包容为基本原则,谁又能说这不是文明的拓展?将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远,又何尝不是文明的延伸?
其实,只要胸中有一颗关怀的心,文明就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学生从身边做起,拒绝校园冷暴力,不开不适合的玩笑,积极关心同学,善待他人。
愿你我都能尽己所能,传播关怀,与文明素养相伴成长。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